景洪市橄榄坝农场有限责任公司
橄榄坝农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景洪市东南部,海拔519米,距景洪市区22公里。场区跨勐罕镇和景哈乡,东接勐仑镇,南与缅甸接壤,西连景洪城,北靠勐养镇,场部与勐罕镇政府毗邻。橄榄坝农场是西双版纳橡胶的发源地,场区的“暹华胶园”是西双版纳第一个橡胶园纪念地。
橄榄坝农场现有土地面积13.03万亩,其中,橡胶面积9.03万亩,橡胶开割面积70798.2亩,中幼林地19204.8亩。全场现有总人口15331人,其中,在职职工2170人(含内退职工127人),退休职工3298人,离休干部7人,其他9856人;参与家庭承包7788人。
橄榄坝农场组建于1957年1月。早在1948年旅泰华侨钱仿周、李宗周等6人从泰国引进胶苗2万余株在这里建立了暹华胶园。1953年9月,云南省特林指导所应请接管了暹华胶园,改称特林试验分场。1954年9月更名为试验小组。1956年10月,省热作局派张建清、刘殿富等组建了橄榄坝垦殖场,1958年6月改称橄榄坝农场。1963年成立橄榄坝总场,辖曼洪、春满、曼法、曼卡、沧江5个农场。
1968年5月1日成立了“红旗”总场革命委员会,国营橄榄坝总场改为“红旗”总场,1970年2月28日,“国营橄榄坝总场”正式组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四团。1974年10月,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撤销,重新恢复农垦建制。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又改为国营橄榄坝农场。2003年12月29日,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农场正式启动和实施政企分开,设置农场和橡胶分公司机构。农场和橡胶分公司共同设立一个党委,一个工会。
2010年云南农垦推行体制改革,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更名为景洪市橄榄坝农场管理委员会,橡胶分公司撤销。管委会设立9个中心、站、所、办公室;下设7个生产队,78个居民小组。全场共有管理人员477人,其中: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33人,参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64人,聘用未参公参事人员38人,聘用生产队管理人员107人,聘用居民小组管理人员235人。
2018年,进一步深化农垦改革,橄榄坝农场重启改革,机构设置为农场党委领导下的橄榄坝农场管理委员会和国营橄榄坝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马运作模式。农场设立1个党委,9个党总支+机关党总支,77个党支部,有党员总数967人。管委会下设9个中心、站、所、办公室,下设9个社区、78个居民小组;国营橄榄坝农场下设7个工作部门,与管委会相关中心、站、所、办公室合署办公,共同履行职责。全场共有管理人员442人,其中: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29人,参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52人,农场机关聘用工作人员48人,生产队聘用管理人员93人,聘用居民小组管理人员220人。
2020年,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橄榄坝农场在景洪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持续推进企业化改革,强化企业法人主体地位,实现农场真正的企业化,参公参事人员分流到周边乡镇和单位,农场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同步移交周边乡镇。
橄榄坝农场场区跨一乡一镇,澜沧江穿坝而过,将场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有一、二、三、五、直属分场五个分场,胶源、春满、沿江、红星、橄榄五个社区。南有四、六、七、勐汤河四个分场,阳光、静华、团结、勐汤河四个社区,农场场部设在江北,与勐罕镇政府相连。
橄榄坝农场气候宜人,雨量丰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22.7℃,为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生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多彩,适合种植各类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
橄榄坝农场区位优势显著,水陆空交通便捷,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桥头堡的最前沿,境内有昆曼高速公路、泛亚铁路、澜沧江航道贯穿,号称“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五国,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黄金水道;西双版纳国际机场现已开通23条国内国际航线。
新时代,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橄榄坝农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按照省州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东盟自贸区建设战略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锐意深化农场改革发展,创建企业实体,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大开放大项目为抓手,强化招商、选商选资力度,分歩实施五期500亩左右的旧城改造,全面改善基础公益设施,完善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橄榄坝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突出“热带雨林,避寒胜地,生态宜居,民族风情”特色,加快橄榄坝生态旅游观光、现代高新农业种植、绿色食品保鲜加工、房地产开发、仓储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一个承内启外,通江达海、高铁衔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橄榄坝既将成为客商云集、投资兴业、全民创业的热土,让我们与辉煌共舞,与时代同行,共同见证橄榄坝农场美好灿烂的明天!
最新动态